English

老年大学红火说明了什么

1999-07-14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我有话说

近日,南京市金陵老年大学的招生再次出现火爆场面。学校计划招收1200名学员,但排队报名的就有2000多人,宽仅一米的楼道,挤了满满三行人。一位姓宋的老人告诉记者,他早上4点20分就来排队了,“怕报不上名,上不了学校。”

上学好,好在哪里?

这些做了爷爷奶奶的老人,为什么要上老年大学?满头白发的报名者几乎异口同声地对记者说:上学好!在家干什么呢?生意不会做,炒股又不敢,第三代又大了,在家闲得难受,还是到这里学点东西充实充实。人充实了,心情就愉快,身体也好了。

60开外的赵女士笑逐颜开,因为她终于如愿以偿报上了烹调专业,“几个孩子回来吃饭,总说我烧的菜不够味,我就是想到这里来学点手艺,提高提高生活质量,烧一桌好菜给他们看看。”

金陵老年大学设置的33个专业中有一个是外语专业。老年人学外语本是个冷门,然而这个专业在老年学校可是个热门,40人的外语班,加座也才多招了8人,未能如愿的76岁的张先生说他不甘心,准备再去找找熟人,争取争取。记者问张先生为何非上这个专业不可?他笑着说:“为了对外交流啊。我的儿子、女儿都在国外,由于语言不通,出国探亲只能当‘哑吧’,所以我痛下决心一定要补上这一课,否则让人瞧不起。”

报名者中还有一些“老学员”。一位姓王的老先生去年刚刚从书法专业毕业,今年又来学习绘画。记者问他为何这么热衷于上老年大学,他说:“这里可以解闷去愁。”三年前,王先生的老伴去世,他顿时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之中。子女不在身边,王先生为如何打发时间而发愁。后来,有人建议他上老年大学,他报名学了书法。从此,王先生的生活充实了,除了上课之外,在家也练习,还时常找一些“书友”聚会,他终于从丧妻的悲痛中走了出来,变得开朗了,女儿说他好像变了一个人。

上学难,难在何处?

金陵老年大学自1984年开办至今,由于种种原因,仅培养了1万多人次,今年的招生名额也只有2000多人。至于南京市各区办的老年大学,招生数也很有限,在校学习人数仅占老人的1%。这次,一些未能报上名的老人纷纷感叹,上老年大学真难。

老年人上学难,难在何处?一是老年大学太少,教育网络没有形成;二是老年大学的办学条件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。这次招生中同样火爆的江苏省老年大学,目前仅有一间18平方米的办公室,所有教室全部要租用。现在老年人要学的东西很多,除了书法、绘画、养生保健、家政外,电脑也成了热门,但由于条件所限,该校一直无法开设这一专业。

金陵老年大学虽然创办已有15年了,但目前尚无固定的教学基地,仅有的三间教室,面积总共只有155平方米,多数专业要在外面租教室上课。外租的教室,最远的要在光华门外。由于租用教室困难,教学规模难以扩大,供需矛盾十分突出。

谁来开发老年教育这个朝阳产业

老年大学报名火爆的场面令人鼓舞,也令人深思。这说明老有所为,老有所乐,老有所学已成了老年人的共同的追求。然而,供需矛盾如此突出的现状,也让人们清醒地看到,尽快兴建更多的老年大学、改善老年大学的办学条件,已成为当务之急。

据了解,目前江苏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826万,南京市有近70万,明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1.32亿,超过总人口的10%,即将跨入老年型国家行列。到2025年,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2.8亿,占总人口的18.4%。而我国60-69岁年龄段的老人,生活基本能自理,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有再教育,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。

办好老年教育,除了依靠政府的扶持,也要注意发展老年教育这个朝阳产业。据中国老龄协会估计,全国老年人潜在的消费能力约为3000亿元人民币。众多的人口、教育需求和巨大的消费空间,预示着老年教育产业大有可为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